【党代表说】
作为一名亲历学校近五年跨越式发展的一线教师,我深切感受到,学校通过深化科教融合、推进有组织科研,让我们在服务国家生物医药重大战略需求中找准了方位,实现了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的同频共振。
面向未来,期待党委继续带领我们,在建设药学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。我相信,全体药大人必将以此次党代会为新起点,凝心聚力,为守护人民生命健康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药大力量!
【党代表故事】
“如果解码生命科学是一道浪漫的选择题,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RNA。因为,当DNA用ATCG书写遗传诗篇时,RNA却悄悄把‘T’换成了动人的‘U(你)’”。中国药科大学周君教授这句充满温度的科学告白,恰是她科研工作的生动注脚。正是这样一位年轻学者,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RNA功能与调控研究前沿,在《Nature》《MolecularCell》等知名学术期刊上镌刻下中国学者的名字。她更渴望将这些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,于是怀着对金陵故土的深情,毅然放弃海外优越条件回到中国药科大学,用移液器在RNA的微观世界里书写着“科技报国”的时代答卷。
在周君老师心目中,RNA不仅是研究对象,更是育人载体。课堂上,她把复杂的细胞调控网络化作生物大分子的“七十二变”,用生动的教案将前沿科研成果传递给学生;实验室里,她手把手指导学生破解“密码子”传递的信息。周老师用最动人的方式诠释了科研报国,既要有上九天揽月的豪情,更需具备春风化雨的耐心。正如她常说的:“RNA世界里最美的是什么?是每个‘U’背后那个正在成长的‘你’。”
从海外“摘星”到家乡“育苗”
2013年,周君教授从复旦大学博士毕业后,怀揣着对科研的热忱远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。在这所常春藤名校里,她潜心钻研RNA修饰功能与调控这一前沿领域。经过多年刻苦攻关,她在RNA修饰调控基因表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,荣誉与机遇随之而来。就在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的时候,RNA领域又传来一系列激动人心的成果,中国学者发表了circRNA参与多肽翻译的开创性研究成果,全球首个RNA干扰(siRNA)药物Patisiran也进入了临床III期试验阶段。这些来自祖国以及国际前沿的科研成果,让她真切地意识到RNA研究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,也让她看到了中国生物医药领域亟待突破的机遇。对家乡南京的深深思念,以及想要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,在她心里不断翻涌。最终,她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,回到魂牵梦萦的故土,加盟中国药科大学,开启了人生新篇章。
然而回国之初的兴奋很快被现实冲淡。初到药大,周君教授发现学校在RNA修饰领域的研究基础几乎为零。面对这片科研“荒漠”,她暗下决心:“既然选择了回来,就要在这里开垦出属于我们的科研沃土!”。周老师带领5名满怀热情却经验尚浅的学生从零开始搭建研究平台。在实验室筹建的每个日夜,面对千头万绪的难题,她常常废寝忘食,工作到凌晨,为做好实验室的本土化建设,她反复推敲实验室布局,反复对比试剂,整日蹲守仪器旁,追求每一个细节的完美。
在带领学生开展研究的过程中,周教授敏锐地发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:学校现有的生物学课程内容滞后于学科发展。课堂内容中的前沿进展更新缓慢,学生接触的往往是“过时”的知识,无法领略学科发展的最新风景;实验教学中,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脱离,学生难以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。她深切意识到,这些问题就像无形的枷锁,束缚着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。“没有扎实的基础,何谈创新突破?”周君教授决定双管齐下,在推进科研的同时,也要推动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转变。
说干就干,周君教授广泛研读国内外教学资料,向兄弟高校与前辈们取经,结合药大学情和学科特点,组织年轻教师团队对细胞生物学课程体系进行了系统性重构。为突破传统教学局限,她与课程群的老师们制作了集学习、作业、答疑、测试于一体的线上教学平台。与此同时,大胆创新实验课程,引入虚拟仿真技术,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科研全过程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近五年的持续建设,改革成效逐渐显现。线上平台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,作业完成率和考核通过率显著提高;创新的实验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,科研素养得到全面提升。更令人欣慰的是,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对科研产生浓厚兴趣,立志投身科学研究。看着学生们在实验室里专注工作的身影,周君教授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——这片曾经的“荒漠”,如今已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“问题生”的破茧之旅
在周君教授看来,教育不是千篇一律的流水线,而是因势利导的艺术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,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、兴趣和潜力。因此,在工作中,她像一位细心的园丁,善于发现每株“幼苗”的独特禀赋,并给予最适合的阳光雨露,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。
小张同学刚进入实验室时,表现并不突出——迟到早退、实验进度滞后,甚至一度让团队成员感到头疼。但周君教授没有简单批评,而是细心观察,很快发现他有个“隐藏技能”:对编程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,业余时间总在自学代码。于是,她主动找到小张,推心置腹地交流:“你对编程的兴趣是宝贵的财富,何不尝试生物信息学方向?”这一建议,如同点亮了一盏明灯。在周教授的悉心指导下,小张如鱼得水,不仅系统掌握了RNA-seq数据分析流程,还深入钻研表观转录组学分析技术和翻译组学分析方法。短短数月,他就搭建起一套自动化分析流程,成功鉴定出数个与细胞命运决定相关的非编码RNA。他以优异成绩直博,更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SCI论文10余篇,开发数据分析软件30余个,斩获“苏州工业园区”冠名奖学金,完成从“后进生”到“科研尖兵”的华丽转身。
周君教授对学生的关心不仅仅停留在学术上,还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。得知学生遭遇车祸、罹患双相情感症、母亲患癌去世等意外变故陷入了痛苦和迷茫之中时。她总是第一时间给予他们深切的关怀,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心声,用温暖的话语帮助他们调整心态,积极应对学习和生活。一位同学在毕业论文中这样写到:“周老师是我求学生涯中遇到的最可贵的人,在今后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,我肯定会想起在周君老师门下求学的日子,她在我放弃对自己负责的时候,没有放弃对我的责任。”
在她的实验室里,科研的严谨与人文的温情始终交织。正是这份“因材施教”的智慧与“春风化雨”的温暖,让每一株“幼苗”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土壤里,茁壮成长,向阳而生。
科研“造梦师”的神助攻
RNA核酸研究神秘又充满挑战,除了专注自身科研成绩,她更把培养科研界的“小萌新”当成头等大事,就像一位超级有爱的“大家长”,带着学生们在科研的海洋里乘风破浪。
每年升学季一到,周君教授的办公室就热闹得像开了派对!从专业基础知识的“大扫盲”,到前沿研究方向的“神秘探险”;从选哪所院校的“纠结大作战”,到选哪位导师的“灵魂拷问”,周老师热忱地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专属的申请方案。针对那些怀揣着海外深造梦想的学生,周君教授更是化身超级助力侠,不辞辛劳地写推荐信、联系国外导师,用她的专业素养为学生们规划出一条条通往成功的大道。她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,给莘莘学子们搭起了一座通往学术巅峰的“梦幻天梯”。
“要是没有周老师的‘神助攻’,我可能就和梦想说拜拜啦!”博士生小王回忆起申请海外博士后时的艰难时光,到现在还忍不住眼眶泛红。那时候,他对国外院校的情况就像盲人摸象,申请一次次被拒,心里别提多难受了。周君教授得知后,分析了小王同学的专业背景与能力特长,系统介绍了各个潜在课题组的研究特色,最后成功帮小王拿到了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的博士后职位。
如今,周君教授指导推荐的学生,遍布国内外顶尖学府。不论清华、北大、复旦这些国内的双一流高校,还是密歇根大学、匹兹堡大学这些世界知名院校,都有他们的身影。这些科研新秀们就像一颗颗小火星,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光发热,继续书写着师门的荣耀。
“老师最大的幸福,就是看着学生们一个个超越自己,在科研的天空中绽放出比自己更耀眼的光芒。”在她心中,RNA核酸研究不只是在实验室里埋头钻研,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科研接力赛,需要一代又一代科研人的薪火相传。正是这份对育人事业的执着与热爱,让她在科研攻关的征程中披荆斩棘时,始终怀揣着教育者的赤诚情怀,像一位梦想托举者,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师者的责任与担当,带着学生们在科研的浩瀚星河中自由驰骋、追逐梦想!
【个人简介】
周君,教授,博士生导师,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。复旦大学博士生,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后,现任职于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、分子细胞生物学系主任,党支部书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