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党代会巡礼】 理学院:党建领航聚合力 砥砺奋进启新程

发布者:周天健发布时间:2025-10-17浏览次数:10

学校第十次党代会以来,理学院党委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,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,围绕 “立德树人”根本任务,深度践行“强基础、重交叉、筑药芯”的发展使命,推进教育教学改革,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。立足学校“药学+ X”战略布局,学院主动打破学科壁垒,推动化学、人工智能与药学等学科的深度融合,依托特色学科方向打造竞争优势,夯实学科根基,科学规划整体办学布局,开创学院高质量发展新局面。五载深耕,学院在党建工作、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师资队伍建设等核心领域齐头并进,构建起特色鲜明、活力强劲的办学新格局,彰显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。

理学院党委以“一融双高”为目标,着力构建“1+4+N党建攀登”计划体系,大力实施“思想铸魂行动”筑牢信仰之基,“强基固本行动”打造坚强堡垒,“品牌培育行动”推进创新驱动,“作风锤炼行动”淬炼实干之魂。打造“N”个“党建+”载体,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。五年来,学院党委立项学校“标杆院系”,获批省级“样板支部”2个;获江苏高校“最佳党日活动”1项;获教育部关工委“读懂中国”活动“最佳征文奖”1篇;1人获评西藏自治区“优秀党务工作者”,1人获评中组部“第九批援藏表现优秀个人”,1人获评西藏自治区“优秀教育援藏人才”。

召开中共中国药科大学理学院委员会党员代表大会

获教育部关工委“读懂中国”活动“最佳征文奖”

获批“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”培育创建单位

学院以人才培养为根本,紧扣“强基础、重交叉、筑药芯” 理念,围绕“厚基础、宽口径、强能力、高素质”药学人才培养新要求,从课程体系构建、教学改革深化、专业交叉融合、实践创新培育多维度发力,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。

(一)优化培养体系,夯实教学根基

构建融合课程,创新培养模式。立足“双一流”建设,以“药、理、信”深度融合为核心,夯实数理化与信息科学基础,系统构建荣誉学院类、药学类、经管文类三大课程平台;深度参与药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,率先实施基础课程综合改革,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新体系,为全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支撑。

三大课程平台

强化质量保障,提升教学能力。从教学质量保障、课程育人体系、师资队伍建设三大维度筑牢根基,促进教师综合素养与教学水平提升。五年来,教师在教学竞赛中屡获佳绩——获江苏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、二等奖各1项,江苏省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等省级奖项13项,校级教学竞赛奖励68项。

(二)深化教学改革,斩获丰硕成果

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成效显著。立项各级各类教改课题58项;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、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、校级教学成果奖9项;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、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4门,获批国家级课程思政项目1项、江苏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(课程)1门。

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证书

入选国家级课程思政项目

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证书

教材建设与教学研究成果突出。发表教学论文20余篇(含2篇刊于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等国际权威期刊);入选“十三五”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部、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3部、江苏省“十四五”本科省级规划教材4部,推荐遴选“十四五”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,主编出版教材20部。

本科实验教学改革成果论文

(三)布局交叉专业,打造特色品牌

紧跟创新药物发展新态势,开设生物医药数据科学、生物统计学两大前沿交叉专业,构建“本-硕-博”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,培养交叉复合型医药人才,满足“健康中国”建设生物医药行业新需求。

专业实力获权威认可。在“2025 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” 中,生物医药数据科学专业入选A+专业(排名第2),生物统计学专业排名第3,并入选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三期项目;2025 年学院获批“江苏省人工智能学院”,进一步强化交叉领域人才培养优势。

(四)强化实践创新,培育综合能力

注重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。五年来,组织开放性实验项目222项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93项,举办高等数学竞赛、有机合成大赛等学科竞赛激发学生潜能。学生在各级赛事中斩获佳绩,累计获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7项、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12项等国家级奖项共计80余项,省级奖项200余项。

学生在各级赛事中斩获佳绩

(五)注重培养实效,提升就业质量

毕业生质量获用人单位高度认可。50%以上学生赴国外知名院校或国内985、211、“双一流”高校深造,部分学生就职于百济神州、辉瑞、诺华等知名医药企业,以及中国移动、华为等行业领军企业,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。

学院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牵引,推动学术科研与学科发展深度联动、双向赋能,实现整体水平不断跃升。

(一)学科建设为科学研究筑牢根基

优布局、明方向,拓宽科研赛道。学院推动化学、信息科学、生物统计学与药学深度交叉融合,新增医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、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、农业药学3个学科;实施学科建设攀登计划,布局化学学科博士点申报,精准凝练研究方向——化学学科聚焦有机化学、分析化学、化学生物学、材料化学等4个重点方向,生物医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科瞄准AI的药物发现、临床医药大数据研究等5个重点领域,为科研突破锚定清晰目标。

重授权、提声誉,汇聚科研资源。学院构建多层次学位授权体系:现有4个学术学位博士点(药物化学、药物分析学等)、2个专业学位博士点、6个学术学位硕士点、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,为科研人才培养提供支撑。

化学学科为“十三五”江苏省重点(培育)学科。学院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,联合政府、企业共建20余家联合实验室,合同金额达7000多万,整合产学研资源攻关核心技术,推动成果转化。

部分联合实验室

(二)科学研究助力学科建设腾飞

攻前沿、获立项,注入学科活力。科研聚焦创新药物研发、医药大数据与AI、生物统计与新药临床试验等前沿领域,近五年科研经费年均增长35.25%;斩获高层次项目—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项(含重点项目1项、优青/海外优青3项)、省自然科学基金9项,以项目突破推动学科方向深化。

出成果、扩影响,彰显学科实力。成果转化成效显著: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1项,其中合同金额千万元及以上7项,总金额达2.73亿元;授权专利85项。学术论文质量亮眼:发表高水平论文600余篇,其中共识期刊综合权威论文33篇、学科顶尖论文75篇、学科一流论文266篇,进一步提升学科学术影响力。

浓氛围、促交流,助推学科升级。通过举办“兴药・化学生物学”、“兴药・农业药学”高峰论坛、“生命健康・生物制造”系列研讨会,以及生物医药数据科学大会等学术活动,搭建国内外交流平台,促进前沿思想碰撞,既提升教师科研水平,也为学科建设汇聚更多创新资源。

举办各级各类学术会议

学院以立德树人为主线、以“四有”好老师为标准,通过“能力提升+人才引育+制度保障”三维发力,推动师资队伍建设提质增效。

在能力培育上,依托教师发展中心搭建多元平台。开展“青蓝工程结对培养”“一流课程建设”交流培训、“崇理论坛”分层学习等活动,组织教学比赛与观摩;每年评选丽珠奖教金(截至目前,累计41位教师、2个教学团队获奖),以典型示范激发内生动力。

在人才引育上,实施“培引并举”战略。五年来,培育国家优秀青年2人,引进师资28人(含海外优秀青年1人),11人晋升教授、42人晋升副教授。

在制度保障上,修订考评制度,强化意识形态与师德师风教育,构建“培养—提升—激励—保障”完整体系。截至目前,全院教职工196人(含专任教师165人),高级职称教师106人,占比从五年前的46.84%提升至64.24%,师资结构更趋合理。教师学术与教学水平同步提升,为人才培养筑牢根基。

理学院“丽珠奖教金”颁奖仪式

 “青蓝工程结对培养”座谈会


结 语

五年来,理学院在党建工作、人才培养、学科建设、科学研究、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。未来,学院将继续秉承优良传统,不断开拓创新,为推动药学及相关学科发展、推进教学改革成果应用和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而不懈努力。

策划 | 党委宣传部

来源 | 理学院

编辑 | 周倩




网页链接:
版权所有©中国药科大学
玄武门校区:南京市鼓楼区童家巷24号 210009;江宁校区:南京市江宁区龙眠大道639号 211198